[1] 徐秋莹,晏合敏.低碳设计背景下的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策略[J].企业经济,2011(5):104-106. [2]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.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:GB/T 19752—2005[S].北京:中国标准出版社,2005. [3] 曾小华,王庆年,宋大凤.汽车功率需求的简单求解方法[J].吉林大学学报(工学版),2011,5(3):613-617. [4] 王震坡,孙逢春.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系统及应用技术[M].北京:机械工业出版社,2012:46-58. [5] 黄欣,陈凌珊.基于Cruise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与性能仿真[J].天津理工大学学报,2014,30(5):56-60. [6] 何畏,熊尉伶,孙宇,等.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研究与仿真[J].科学技术与工程,2014(5):155-157. [7] 申彩英,李孟柯,胥帆.增程式电动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仿真研究[J].汽车实用技术,2013(9):21-22. [8] 阳洋,王傅忠,黄菊花.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仿真匹配分析[J].机械设计与制造,2014(9):58-61. [9]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.电动汽车 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 试验方法: GB/T 18386—2005[S].北京:中国标准出版社,2005. [10] 王笑乐,干频,陈凌珊,等.增程式电动汽车发动机多工作点控制策略[J].江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5,14(1):56-63. [11] 窦国伟,马涛峰,马先萌.基于模糊控制算法的增程式电动车能量分配策略[J].上海汽车,2012(3):10-14. [12] 董欣阳.增程式电动轿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设计及优化研究[D].合肥:合肥工业大学,2015:22-24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