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施德华,陈龙,汪若尘,等.半主动悬架馈能器设计及其馈能特性研究[J].机械设计与制造,2014(11):126-130. [2] 秦也辰,管继富,顾亮,等.主动悬架系统建模及力跟踪控制[J].北京理工大学学报,2014,34(7):666-669. [3] 张勇超.车辆电磁主动悬架鲁棒控制研究[D].上海:上海交通大学,2012. [4] 支龙.汽车主动悬架智能控制策略研究[D].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,2011. [5] 陈士安,邱峰,何仁,等.一种确定车辆悬架LQG控制加权系数的方法[J].振动与冲击,2008,27(2):65-68,176. [6] 何将三,李艳.汽车主动悬架的最优预见控制[J].汽车工程,1999,21(6):333-337. [7] 孙建民,王芝秋,张新玉.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LMS 自适应控制[J].汽车工程,2003,25(4):360-363. [8] 管继富,武云鹏,黄华,等.车辆半主动悬架的模糊控制[J].系统仿真学报,2007,19(5):1030-1033. [9] 王辉.车辆半主动悬架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研究[D].南京:南京农业大学,2004. [10] 陈杰平,陈无畏,祝辉,等.基于Matlab / Simulink的随机路面建模与不平度仿真[J].农业机械学报,2010,41(3):11-15. [11] 张武,陈建,高煜.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发动机悬置系统稳健优化设计[J].农业机械学报,2010,41(5):30-35. |